常用解表药——茵陈蒿的功效作用

发布时间:2017-12-21 09:18:54 来源:网络整理
浏览:1457


【出处】《本经》

【拼音名】Yīn Chén Hāo

【别名】因尘(《吴普本草》),马先(《广雅》),茵蔯蒿(《雷公炮炙论》),茵陈(《本草经集注》),因陈蒿(《本草拾遗》),绵茵陈(《本经逢原》),绒蒿、细叶青蒿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臭蒿、安吕草(《江苏植药志》),婆婆蒿(《山东中药》),野兰蒿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。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,除去杂质,去净泥土,晒干。

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40~100厘米。茎直立,木质化,表面有纵条纹,紫色,多分枝,老枝光滑,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。营养枝上的叶,叶柄长约1.5厘米,叶片2~3回羽状裂或掌状裂,小裂片线形或卵形,密被白色绢毛;花枝上的叶无柄,羽状全裂,裂片呈线形或毛管状,基部抱茎,绿色,无毛。头状花序多数,密集成圆锥状;总苞球形,苞片3~4层,光滑,外层小,卵圆形,内层椭圆形,背部中央绿色,边缘膜质;花杂性,淡紫色,均为管状花;雌花长约1毫米,雌蕊1枚,柱头2裂,叉状;两性花略长,先端膨大,5裂,裂片三角形,下部收缩呈倒卵状,雄蕊5枚,聚药,先端尖尾状,基部具短尖,雌蕊1枚,柱头头状,不分裂。瘦果长圆形,无毛。花期9~10月。果期11~12月。



【生境分布】多生于山坡、河岸、砂砾地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主产陕西、山西、安徽。此外,山东、江苏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四川、甘肃、福建等地亦产。

【性状】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,灰绿色,全体密被白毛,绵软如绒。茎细小,长6~10厘米,多弯曲或已折断;分枝细,基部较粗,直径1.5毫米,去掉表面的白毛后,可见明显的纵纹。完整的叶多有柄,与细茎相连,叶片分裂成线状。有特异的香气,味微苦。以质嫩、绵软、灰绿色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

【炮制】

过筛,拣去杂质,除去残根,碾碎,再过罗去净泥屑。


【性味】苦辛,凉。
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平。

②《别录》:微寒,无毒。

③《药性论》:味苦辛,有小毒。

④《珍珠囊》:苦甘。

【归经】入肝、脾、膀胱经。

①张元素:入足太阳经。

②《本草经疏》:足阳明、太阴、太阳三经。

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肾二经。


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利湿。治湿热黄疸,小便不利,风痒疮疥。配栀子、大黄治阳黄;配附子、干治阴黄。

①《本经》:主风湿寒热邪气,热结黄疸。

②《别录》:治通身发黄,小便不利,除头热,去伏瘕。

③《本草拾遗》:通关节,去滞热,伤寒用之。
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天行时疾,热狂,头痛头旋,风眼痛,瘴疟,女人癥瘕,并内损乏绝。

⑤《本草蒙筌》:行滞,止痛,宽膈,化痰。

⑥《医学入门》:消遍身疮疥。

⑦《医林纂要》:坚肾,燥脾湿,去郁,解热。

⑧《本草再新》:泻火,平肝,化痰,止咳发汗,利湿,消肿,疗疮火诸毒。

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


【注意】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。

①《本草经疏》:蓄血发黄者,禁用。

②《得配本草》:热甚发黄,无湿气,二者禁用。

【备注】除上述品种外,尚有同属植物黄蒿(又名:滨蒿、北茵陈)、小白蒿等的幼苗,在东北等地作茵陈蒿使用。劲直蒿的幼苗在西藏地区作茵陈蒿使用。

【摘录】《*辞典》





 健康百科•茵陈

更多>>
茵陈 茵陈

茵陈,中药名,味苦、辛,性微寒。茵陈有清利湿热,利胆退黄的功效,用于黄疸尿少,湿温暑湿,湿疮瘙痒。茵陈为带有部分短根的幼嫩的干燥权草,多皱缩卷曲成团状。根木质化,坚硬,表面棕褐色,内黄白色。丛生多数苗茎和叶柄,细如线。长约3~10厘米。叶为二回羽状深裂,裂片线形,先端三尖形。茎叶表面均密披灰白色毛茸。绵软如绒。气微清香,味微苦。《本草经疏》:茵陈,其主风湿寒热,邪气热结,黄疸,通身发黄,小便不利及...

相关推荐

更多>>

排行榜更多>>

相关问答更多>>

  • 男性增大产品

    男性增大产品,真的可以增大增粗吗?答案是...

  • 滴滴响的震动棒

    震动棒不同款式结合了外阴刺激跳蛋、转珠、...

  • 鳄鱼软膏

    当一个女人爱上男人,而如果这个男人有一定...

  • 小型震动棒

    震动棒又名伸缩多功能棒,震动棒仿照抽插动...

  • 伸缩转珠棒

    伸缩转珠棒是什么?用什么功能?伸缩转珠棒...